《能源“十二五”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對我國電網建設作出了完善、升級的部署。
《規劃》延續“十一五”時期投資額不斷加大、建設速度和規模穩步推進的態勢,持續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,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繼續占據重要位置。在“十二五”愿景中,一張具有高度信息化、自動化、互動化水平的電網正在我國版圖上徐徐鋪開。
構建堅強網架建設輸電大通道
《規劃》提出,到2015年,建成33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20萬千米,跨省區輸電容量達2億千瓦。
“加快電力發展,歸根到底是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,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,這是電網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。”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經濟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指出,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仍較滯后,區域經濟和能源發展不平衡、不協調,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,協調發展任重道遠。
對于能源大規模、遠距離輸送和大范圍優化配置問題,《規劃》提出了“堅持輸煤輸電并舉,逐步提高輸電比重”的任務。同時指出,結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設,采用特高壓等大容量、高效率、遠距離先進輸電技術,穩步推進西南能源基地向華東、華中地區和廣東省輸電通道,鄂爾多斯盆地、山西、錫林郭勒盟能源基地向華北、華中、華東地區輸電通道。此外,加快區域和省級超高壓主網架建設,重點實施電力送出地區和受端地區骨干網架及省域間聯網工程,完善輸、配電網結構,提高分區、分層供電能力。
城鄉協調發展加快農網改造升級
“我國城鄉能源基礎設施和用能水平差距較大,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滯后,個別地方還沒用上電,農網改造升級和推進城鄉能源協調發展任重道遠。”中國社會科學院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鋼明在說。
事實上,經過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較大力度的建設與改造后,我國城鄉配網結構有所增強,設備狀況不斷完善,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明顯提高。但從整體上看,受資金、體制等影響,我國很多地區配電網特別是農村電網建設仍滯后于經濟發展。
《規劃》將城鄉居民用能問題放在重要位置。《規劃》提出明確目標:全面實施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,實現城鄉各類用電同網同價。
行政村通電,無電地區人口全部用上電。
“因地制宜”、“高效清潔”是“十二五”期間農村配電網規劃的一大特點。記者注意到,在提及加強邊疆偏遠地區能源建設時,《規劃》給出建議:利用當地可再生能源資源,加快建設微水電、小型風電、戶用光伏系統、風光互補電站等小型電源,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。建立健全小型電源運營和維護長效機制,提高可持續供能能力。
提高電網智能水平推進分布式能源利用
連續幾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“智能電網”,始終以快速的發展建設吸引著眾人的眼球。隨著分布式電源快速發展,電動汽車、儲能裝置等大量接入,“十二五”時期智能電網建設將由試點階段轉入全面建設和推進階段。
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,“十二五”時期智能電網建設將著力增強電網對新能源發電、分布式能源、電動汽車等能源利用方式的承載和適應能力,實現電力系統與用戶互動,提高電力系統安全水平和綜合效率,帶動相關產業發展。
“努力實現分布式發電直供及無歧視、無障礙接入電網。”這一點在《規劃》中被予以強調。《規劃》提出,將分布式能源納入電力和供熱規劃范疇,加強配套電網和熱力網建設。創新體制機制,研究制定分布式能源標準,完善分布式能源價格機制和產業政策,營造有利于分布式能源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。
“要加快推廣應用智能電網技術和設備,提升電網信息化、自動化、互動化水平,提高可再生能源、分布式能源并網輸送能力。”高世憲認為,加強智能電網規劃,需通過關鍵技術研發、設備研制和示范項目建設,確定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,制定智能電網技術標準。